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无曲不成戏”,揭示出戏曲发展千百年来的内在规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戏曲音乐当树立民族文化特性、增强艺术魅力。中国剧协于2019年11月5日,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戏曲音乐创作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顶尖级戏曲音乐家、理论家和相关学者齐聚福州,共同围绕“流派特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戏曲音乐警惕泛剧种化”“唱腔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当代中国戏曲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剧种意识与音乐个性”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有理论的深思也有现实的观照。专家表示,由中国剧协牵头召开戏曲音乐创作类专业论坛尚属首次,意义非凡。本刊自2020年1期特辟专栏,陆续刊出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作者汤其河

我来自河南豫剧院艺术发展部,主管河南豫剧院音乐创作与发展。参与创作近百部戏剧音乐作品,其中《红果红了》《香魂女》《风雨故园》《儿大不由爹》《蚂蜂庄的姑爷》《天山人家》《山城母亲》《伤逝》《焦裕禄》6次获得国家级音乐奖项和50多次省内音乐奖项。《重渡沟》和《戈壁母亲》荣幸参加第12届中国艺术节,《重渡沟》获得文华大奖。《戈壁母亲》的领衔主演张培培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红果红了》《香魂女》《天山人家》《焦裕禄》《重渡沟》《戈壁母亲》6个剧目,分别参加历届举办的中国艺术节,获得多个文华大奖和单项奖。我创作了多部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国家扶持资金等重点剧目。我在戏剧音乐创作的同时和背后,对其所承载的优劣长短,有过总结、陈述和思考,在此与全国戏剧音乐界的同仁分享和商榷。

一、剧种意识的自我呈现

全国戏曲剧种有300个之多,河南就有几十个。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有10多个。它们分属于梆子腔、曲牌连叠和综合腔体。这是我们的家当和法宝。豫剧有五大声腔: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有六大流派:常陈崔马阎桑,以及现代豫剧的五大主演: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豫剧还有新时期领军人物:李树建、汪荃珍、贾文龙、王惠、李金枝等一大批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一大批优秀精品剧目;一大批编、导、音、美组成的主创人员。这批豫剧的中流砥柱,撑起了豫剧的综合发展、壮大,迎来辉煌的春天,使得拥有1亿多人口的大河南,遍布十几个省份的中国豫剧,完成了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并产生了豫剧的高峰之作。一个剧种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标志,就是它最富有魅力的声腔艺术。常言道,三分说七分唱。一个剧目消失了,唱段还在,甚至流传了几十载,家喻户晓。反过来,唱腔的存在又唤醒和拯救了一个剧目、艺术家、音乐家,甚至一个剧种。一个有组织的团队,一个有高标素养的主创队伍,一个能撑起舞台洞天的艺术家,一个能自我牺牲并付出辛勤汗水的集体,是豫剧剧种意识的自然呈现,自主呈现,自信所在。

豫剧《重渡沟》

二、剧种意识的自我坚守

剧种的存活与淘汰实为残酷,关键在于自我发展和不懈前行。宏观的目标,准确的定位,高水平的呈现,实为重要。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没有一个智慧的判断和执行,没有一个坚定的自信,没有一个顽强的坚守和把控,剧种意识会淡化,艺术魅力会褪色,剧目会减少,以至于不咸不淡,不清不白,不上不下。没有了剧种意识,没有了特质和特色,会迷失自我、丢失剧目、衰竭剧种。因此,豫剧必须有剧种的弥坚意识和顽强的自我坚守。

三、剧种意识的发展与延伸

剧种随时而生,应运而长。早期的豫剧音乐,近乎原生态,纯朴、简洁。戏靠自己编,腔要自己哼,伴奏也叫“七紧八大紧”(乐队场面),曲牌靠拼套。豫剧的主奏乐器“豫剧板胡”的确立,也才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但它有豫剧祥符调的母体,有五大声腔的支撑,有各种流派声腔的绚烂多姿,使豫剧在传承和传播中,得以延续和生存,并发展壮大。历史上一大批文人编剧的出现,奠定和升华了豫剧的立意、深度和空间,产生了多部具有家国情怀、歌颂美好、善良的佳作。它使中原的生活风貌、中原音韵、豫剧声腔,得以放大和留存。剧种意识的创新和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河南豫剧院,依据明确分工下设三个团:一团坚持传统戏;二团主打新编历史剧;三团编演现代戏。分工不同,分工合作。豫剧之花,五颜六色,百花齐放,好不繁荣。历史经典、新编史篇、现代题材,精品迭出。《朝阳沟》当年差点儿改成“样板戏”,但因剧种的关系、意识的关系,特别是语言关系,没改成,改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不是豫剧土,而是豫剧、中州、中原的语系太特别、太有特色,音乐太有味儿了。没了河南话,没了豫剧腔,改了没有不改好,无奈收兵。豫剧发展至今天,无论是理念、意识层面,还是品位都在不断提升。体裁丰富了,立意深刻了,质量提高了,理论升华了,站位更高了。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为人民而歌,与观众同乐。歌颂新时代,歌颂美好生活,歌颂真善美,歌颂富民强国。总之,要有豫剧剧种站位,并在发展过程中求得最大限度的延伸,让豫剧为河南、为祖国增光添彩。

豫剧《焦裕禄》

四、音乐个性

音乐个性是剧种音乐的固有,老祖宗给豫剧留下的如丝弦曲牌、唢呐曲牌、咏唱曲牌,不管是传下来的还是借来的,都经过传承、延续、改良、升华,被观众所认知、接受,在舞台上得以存活、保留,这是豫剧之宝。一曲改良的〔丝罗扣〕曲牌,就知道是银环来了。一曲〔抬花轿〕成为河南特色的“娶亲曲”。“哭剑”最早是豫剧的声腔,就因其结构严谨、声腔精彩,从原来的专用声腔提炼成了共享的曲牌。豫剧的曲牌、声腔都有着河南豫剧的鲜明特色,是河南豫剧独有、独创。取之于民,用之于众。今日的豫剧,通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已拥有了完整的民乐、管弦乐两大伴奏体系,使豫剧音乐除声腔之外,在多声部、多层次、多色彩方面大放异彩。特别是我们坚守、坚持、保留、沿用的豫剧院三团管弦乐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生到熟,已熟能生巧,步步为营,成为享誉全国的、豫剧音乐伴奏的头雁、成功者。有人看戏,偏偏是为三团乐队而来。从前期的被排斥和驱赶,到后期的被接受,这说明什么?只有尊重传统、尊重艺术、尊重学识、尊重技术,保留民族的、固有的好东西,用新的技术和形式去诠释、呈现,不丢失河南固有音乐的特质,才不会失去豫剧音乐的个性之风。

五、声腔个性

没有哪一个声腔流派不是靠声腔演唱创造出来的。这里包括演唱技术、韵味、发声、唱法、特点。豫剧祥符调是豫剧声腔的母体,颇具代表性。但它不是因为起源早、周期长,才被接受和推广的,而是在声腔演绎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旋律、旋法还是韵味,都奠定了豫剧声腔母体的基础。特别是豫东腔系,包括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闫立品、吴碧波、唐喜成、牛得草等,都具代表性。桑派同属豫东调,兼收河南坠子、坠剧音乐元素。而另一个腔系——豫西调(靠山吼、靠山簧),则是迂回下行,婉转逶迤,以崔(兰田)派为代表。一东一西,一高一低,特色鲜明。两大声腔流派的东西合流,为豫剧声腔走出一片蓝天。戏比天大的常香玉大师冲破门派之见,宁当豫东调的叛逆者,大胆吸收豫西调,在旋律、音域、节奏、对比、行当等方面,都做出开拓性的尝试。她成功了,并被拥护和推广。河南豫剧院三团,就是在河南豫剧流派、声腔系统、唱法,特别是男声(真声)唱腔,调性、调式、合唱、对唱、节奏(大慢板,3/4拍)、伴奏,全面开花,创造了现代豫剧艺术的新流派(包括表演)。声腔只有具备个性,才足以产生流派、唱派,才能使豫剧声腔更加五彩缤纷,大放异彩。

豫剧《风雨故园》

六、语言个性

语言艺术及个性,同属音乐的范畴,是有声无伴奏的语言音乐。声调、节奏、韵律、抑扬、快慢,无不在音乐的运动之中。语言个性,也是豫剧剧种的一大特色。中原音韵、中州韵,风格独到,韵味十足。一句“来了、来了、来了……”便可听到巧真的泼辣、率真;一句“天恁晚了,飞机还在那云彩眼里飞嘞”,这是“倒霉大叔”的风趣、幽默。中国豫剧独特的语言个性,是豫剧剧种味道的黏合剂、刀下肉、盘中餐。不闻不知道,一闻不能少。

七、剧目个性

作为戏曲音乐创作者,我们和编剧导演们,有时爱得死去活来,有时斗得头破血流。为什么?剧目的风格样式、唱词格律、韵仄、唱词多少以及布局和安排,无不决定着剧目的个性与成败。在这些方面主创人员如不能达成一致,对剧目将是极大损伤。豫剧院三团的生活化表演,独树一帜,堪称编演现代戏的一面旗帜。常大师《花木兰》的豪迈、大气;李树建《程婴救孤》的遒劲、苍凉;贾文龙《焦裕禄》的亲切、果敢;王惠《常香玉》的率真、无华;李金枝扮演《江姐》时的刚毅、善断与《泪洒相思地》时的悲怨、凄婉等,演员的出色表演无不打上剧种个性色彩的风格烙印。

八、不同地域豫剧的音乐个性

我到过很多有豫剧的省份,领略过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风采。反映不同地域豫剧音乐的内涵,是我们豫剧音乐人必须承担的工作责任。豫剧走遍天南海北,必定还是豫剧。豫剧唱腔的精髓必须保存。当地民歌、民谣、民间音乐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风水宝藏。我为新疆兵团写了五六个戏,包括《天雪》《天山人家》《大漠胡杨》《戈壁母亲》《我的娘我的根》,我深深地被兵团人那种“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无私精神所感动。哈萨克、塔吉克、伊犁民歌,坎土曼、亚克西、地窝子、热瓦普这些当地熟语,以及他们能歌善舞、乐观向上的美好瞬间,无不被捕捉和运用。唱腔是本分的,而音乐是开掘性的借鉴补充,从而展示新疆豫剧的风情。兰州《山月》的“赶生灵”,山西《沧桑》的“交城的山,交城的水”,河北《桃花山上桃花开》的落子腔,山东《微山湖》的“沂蒙小调”、山东柳琴,安徽《永远的大别山》的大别山歌,《风雨故园》的江浙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九品巡检》的苏州民歌、评弹,《伤逝》的“啷呀啷”,《黄河绝唱》的“五月的鲜花”,以及陕北民歌,黄河大合唱等,都成为剧目音乐创作的珍贵素材,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糅进剧种音乐和腔格之中,使地域个性音乐色彩一览无余,听来便知它是哪儿的戏,哪里的豫剧。

豫剧《戈壁母亲》

九、致敬70年,展示豫剧音乐风采

豫剧艺术和豫剧音乐的发展,在全国地方戏剧种中走在了前列。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剧目证明:豫剧分布广 ,观众多,覆盖面大,从业人员多,影响力巨大。更可喜的是,河南连续七届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连续六届获得文华表演大奖。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文旅厅、豫剧院的关注和管控下,获得了很多有分量的奖项,创造了一个个辉煌。这是河南豫剧的骄傲,也是一个豫剧音乐工作者的自豪。豫剧院承办的“北京豫剧演出月”,已连续举办5年,其规模之大,剧目人才之多,令人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豫剧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豫剧走向全国,是豫剧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我们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新时代,讴歌我们身边美好的人和事,讴歌我们的壮丽山河。

让豫剧之花永远开放,长盛不衰!!

(作者系河南豫剧院艺术发展部艺术室主任、著名作曲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