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大批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等新创作人才的集群式崛起,已逐步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人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说,在这批新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新活力、新表达、新生机。

新导演激发新活力

随着中国电影不断深化产业化改革,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和激发,而电影导演行业“新鲜血液”的多方注入,成为激发创作活力的新引擎。

以路阳、徐皓峰等为首的新生代导演在类型片中崭露头角,让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催眠大师》《记忆大师》证明了中国电影也可以把软科幻与惊悚元素无缝嫁接;《绣春刀》《师父》等作品的问世,则将传统武侠与新派武侠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了中国的文化价值……不同类型均有标志性影片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

不仅如此,一批具有人文关怀和艺术个性的电影导演也获得更多生长空间,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017年,《冈仁波齐》用纪录片的手法讲述朝圣者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信仰”的讨论,也因此打破了艺术电影排片量低的魔咒;《二十二》则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于历史的省悟、对于生命的悲悯,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电影。

“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证明了不必曲高和寡,单靠精神力量依然可以征服观众。”《二十二》导演郭柯说。

而吴京、徐峥、李晨等由演员跨界而来的“导演新力量”,也为行业人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不少启示。与会者认为,业内不同工种之间的流动,必然带来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

新编剧催生新表达

“剧本乃一剧之本”。而一批新编剧正在试图摆脱中国电影维持多年的框架束缚,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贴地气的类型创作。

一方面,以徐皓峰(《师父》)、董润年(《老炮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生代编剧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追凶者也》编剧张天辉等从各种孵化计划中诞生的原创编剧,以及鲍鲸鲸、张嘉佳等由作家转型的编剧,也在为讲述新鲜的中国故事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与会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与中国电影充分嫁接的新格局下,编剧的基础性、底座性和动力性并没有消失,编剧依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而对于编剧来说,如果你写得不够好,也是你离得不够近。”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编剧袁媛说,如果把电影比作是一场接力赛,编剧作为第一棒,任重道远。

编剧张嘉佳则把自己的职业形容给予这个时代“镜子”的人。“古话说‘镜不正何以正衣冠’,我认为每一个编剧就像是一个造镜人,而电影就像是交到千万观众手里的镜子,要有好的价值观、世界观。”

然而,专业人士也指出,当前中国电影创作质量水平存在差距,依然首先表现在讲故事的能力不足。

在寻找中国题材、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一批新编剧开始了新探索。编剧刘毅说,在《战狼2》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律,但内核却用中国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力量。“通过中国故事加上高度类型化的讲述方式,我们的电影才能走得更远,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输出。”

新面孔注入新生机

随着电影产业不断升级,一批新生代演员在表演道路上不断摸索,为中国电影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凭借《七月与安生》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周冬雨在塑造了多个具有当下鲜明时代烙印的女性角色之后,越发意识到“演员”二字的责任之重。“我们需要塑造有力量的作品,也需要靠自觉、自律去身体力行影响更多人。”

不过,因为过度关注“粉丝流量”、不以价值体现价格而舍本逐末,不少新生代演员一度备受诟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浮躁之风已成为横亘在中国电影面前,影响其向更高水平和更大容量冲刺的“拦路虎”。

事实上,大多数新生代演员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着清醒认识,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会上,演员杨幂表示,拍戏要有职业道德,应该坚守“工匠精神”,并呼吁青年演员利用自身号召力,为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演员鹿晗则认为“做戏先做人”,作为青年演员,应该勇于经历、勇于吃苦、勇于拼搏。

与会者认为,演员新力量的孵化需要整个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予以其足够的成长空间。比如在主旋律电影《建军大业》中,能够明显看到新生代演员的提升,一批年轻的面孔塑造了“最青春”的中国将领群像。

影片中扮演粟裕将军的新生代演员刘昊然坦言,文化传播形式有很多种,作为演员,能够借助电影的形式去传达中国精神非常骄傲。“新生代演员有义务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