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上午,山西省沁源县李元镇的元宵文娱汇演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全镇13个村的2000多名群众参与了演出,这在只有8000多人的李元镇,算得上规模宏大。

“只要能出来的都出动了。”李元镇副镇长宋慧说,镇里每年春节都会举办类似的演出活动,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排。

挑高、锣鼓、沁源秧歌等节目纷纷登场。在这次演出之后,他们还要选出一个最好的沁源秧歌作品,代表乡镇在正月十六参加县里举办的元宵节系列文艺活动之一——沁源秧歌展演。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戏曲剧种,融词、舞、曲为一体,2009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这个一度没落的传统民间艺术,开始重放光彩。

据沁源县文化馆馆长孙树青介绍,沁源秧歌的起始时间已无从考证,民国版沁源县志中有“沁地君子咏歌风雅”“陶唐氏之遗韵犹有存焉”等记载。由于各种原因,上世纪90年代沁源秧歌剧团被迫解散。“人们唱起了流行歌,跳起了现代舞,唱沁源秧歌的人越来越少。”

2009年沁源秧歌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年当地就又重新组建了沁源秧歌剧团。“文化是魂,唱多少流行歌曲,那也是别人的,用方言俚语唱出来的沁源秧歌才是我们自己的。”孙树青说,为了传承这项艺术,他们采取进校园、进老年大学的方式,由非遗传承人教授这项技艺。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通过举办秧歌大赛等方式,激发民间的传承活力,如今,全县沁源秧歌团队已发展至近百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