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和国音像业长子”,60多年来,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肩负着音像出版业国家队的职责和使命,制作和传播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演艺明星,熔铸和塑造了“中国唱片CRC”这一享誉海内外的民族文化品牌。

老大要有老大的样子。进入新时代,中唱集团积极置身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洪流之中,不断加强音乐内容资源与科技的结合、与资本的结合,构建跨终端、跨媒体、跨业态的发展新模式,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引领中国唱片业阔步前行。

图片由中国唱片集团提供

辉煌:引领中国传统唱片业实现大发展

成立于1949 年5月的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接管了旧中国百代唱片、胜利唱片、大中华唱片及国内众多唱片公司,是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唯一的唱片公司,是我国国有的第一家集约化、规模化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历经人民唱片厂、中国唱片社、中国唱片厂等一系列发展演变后,于1983年整合为中国唱片公司,1985年更名为中国唱片总公司,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唱集团就具备了独立策划、编辑出版、制作、生产、发行销售一整套完整唱片工业产业链。“当时中唱集团就有专门的业务部门和分公司,分别负责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步骤,连唱片封面的手绘及美工设计都有大批美术专业人才部门量身定制。”中唱集团总经理、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说。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唱集团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唱片行业的垄断地位,也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基因,中唱集团忠实纪录和完整保存了整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积累和珍藏了13万唱片模板(母版),为800多家文艺团体、4000多位艺术家录制发行的声像艺术品达到十几亿张,其中包括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旷世孤品和艺术典藏。

中唱集团的音乐资料文献库对于众多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感兴趣的乐迷们来讲,充满了崇敬和神秘感。

记者在中唱集团的版库参观看到了1904年中国第一张唱片-孙菊仙《举鼎观话》,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等人唯一一版合录专辑《四五花洞》,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解放后新中国第一批唱片《解放前的天》,以及《东方红》《长征组歌》《梁祝》《洪湖赤卫队》和众多歌唱家艺术团体不胜枚举的经典代表作。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各行各业的新局面,我国唱片业也突破了中唱一家垄断的格局。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广州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已有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数百家复录加工厂和十余万家销售商,形成了现代唱片业的大格局。

在中唱集团的引领下,基于传统唱片业的良性产业链条,催生了那个时期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如八十年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思念》《信天游》《让世界充满爱》……,到九十年代《亚洲雄风》《涛声依旧》《青藏高原》《走进新时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一盘又一盘的盒带、光碟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四面八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唱片业大发展的年代,无论从内容创作、出版制作、生产加工还是发行销售都有了迅猛的进展。”樊国宾说,到1997年,我国唱片业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23万个品种,2.06亿盒(张),分别是1959年的10倍和20倍,发行金额高达18.4亿元。

图片由中国唱片集团提供

衰落:传统唱片业在数字音乐冲击下风光不再

21世纪是网络时代,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强大冲击乃至重塑,中国唱片业也未能幸免。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2000年后的10年,整个中国唱片业都面临着一个原有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变革,不得不面对原有企业经营模式与音乐新业态发展格局的尖锐矛盾中。

对于中唱集团这样一家曾经感受过唱片事业时期行业垄断优越感,收获过唱片工业时代近乎于“暴利”的高投入回报的光荣与辉煌后,也不得不面对原有企业经营模式与音乐产业新业态发展格局的尖锐矛盾中,陷入唱片消费群体及发行零售商流失的困境。

唱片销售的最大市场份额是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最大消费群体是青少年,随着MP3、手机、网络等音乐新载体的出现,以青少年为主的流行音乐消费群体开始选择新兴数字载体满足自己的音乐需求,远离了唱片公司辛苦建立的传统销售网络,传统唱片也随之被逐步边缘化。数字音乐免费大餐的迅速蔓延,彻底打破了原有艺人和制作公司对唱片公司的路径依赖。

“对于唱片公司而言,因为无良性回报出口导致音乐制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原创音乐作品大幅萎缩,有影响力的新作品与新产品严重匮乏。”樊国宾说,在盗版和新媒体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唱片公司的经营效益每况愈下,严重制约了音乐制作的投入水平,创意策划人才不断流失,优秀作品越来越少,竞争力不断削弱。 “中唱集团自2000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原创音乐作品内容的投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的十分之一,传统音像制作主业的经营收入比重日益下降。”樊国宾说。

图片由中国唱片集团提供

涅槃:在新时代音乐大潮中创造新的征程

面对传统唱片业的断崖式下滑,中唱集团积极顺应时代变迁、适时调整战略布局,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坚持创新,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首次将“音乐产业发展”列入到“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音乐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国家版权局对数字音乐版权的大力整顿,加之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用户正版付费意识及消费意愿的转变、音乐营销策略及渠道的改变,推进着国内音乐产业商业链条及商业模式的改革。

“2017年我国数字音乐的用户的总数超过5亿。基于庞大的网络市场授权业务,我国已成为数字音乐用户量第一大国。”樊国宾说,我国音乐市场的96%的收益来自于数字音乐,流媒体已成为现代音乐产业中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形式,“如何发展和变革唱片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关键的。”

在“整合、重构、新生”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机遇下,中唱集团也在品牌推广、主营业务布局、盈利模式等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

2017年底,中唱集团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对主营业务模式进行重新战略布局:一方面以音乐版权内容为核心,发展音乐产业,启动了“中唱优秀艺术家出版基金”及“中国唱片原创艺人扶植计划”,投入固定资金用于新音乐内容的开发及扶植;另一方面拥抱互联网新媒体,拓展数字音乐平台业务模式。

“在重建内容原创本位的同时,中唱集团积极拓展音乐产业的外延面,推动音乐的跨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音乐博物馆、音乐城、音乐小镇建设,开发音乐智能设备产品,建设音乐产业基地加速器(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组织音乐评奖赛事活动与音乐教育培训。”近几年,在音乐文旅、音乐影视等方面都在尝试创新商业模式。

图片由中国唱片集团提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后一条LP生产线是中唱关闭的。“上个月,一条具备全球领先水平、国内唯一的、有着全套完整的刻纹、制版、压片工序的黑胶生产线在中唱上海公司重新投入生产运行,黑胶工坊的高端LP品质将丰富消费者的多元化精神生活。”樊国宾说,以“黑胶复兴计划”为启动点,中唱集团还将启动“国乐复兴计划”,通过民乐大师与其它形式的跨界融合,推广民族音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0多年来,中唱集团始终弦歌不辍,呼应着民族国家的辉煌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唱集团的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持续创造新的辉煌。相信在新时代,中唱集团将继续发挥中国音乐引领者、牵头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开拓文化产业消费市场上有更大作为,为这个伟大时代留下更多不朽的艺术作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