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三届江阴发展大会暨2021经贸洽谈会上,该市成功引入各类基金16支,总规模588亿元;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82个,总投资1363亿元。其中,科技创新项目达到41个。

这些项目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强,将有效推动江阴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特色产业,助推江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立足‘十四五’发展新起点,我们以建设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为总目标,扎实推进‘南征北战、东西互搏’为总战略,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太湖科创湾、深度融入长三角、聚焦奋进十四五为总路径,正在奋力当好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军、区域一体化发展领跑者。”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

坚持“科技立市““产业强市”

在许多经济学家眼里,江阴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好地方。其实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

江阴继2018年被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后,今年又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首批8个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江阴作为全国民营企业和制造业重镇,在987方公里的大地上,创造出民营经济占全市70%以上的税收、75%左右的GDP、80%的工业经济总量、80%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和97%左右的企业数量的业绩。

而这些离不开江阴多年来坚持“科技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和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步构建起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记者关注到,尤其年来,江阴在民营发展经济上,更加注重依靠科技人才做大优势产业 ,加速培养新兴产业,不断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守正创新、立破并举中汇聚转型升级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江阴通过完善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创新载体、建立引才联络站、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等,全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力和发展后劲。

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徐飞如数家珍,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3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9%,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3%。

同样,江阴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强市的“牛鼻子”,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招引高端重点项目,把优势产业串珠成链,打造集聚发展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9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重大项目,总投资797.5亿元,并推动149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已滚动实施无锡市级“千企技改”项目1489个。

江阴人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江阴有35公里长江岸线,这既是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也是碰不得的保护“红线”。

进入 “十四五”,面对来自环境、土地、资源的制约,江阴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打造一座更具魅力的宜居宜业生态之城?

“我们将用决绝的意志守护好江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以‘蜗牛警示牌’彰显绿色担当,以污染防治攻坚的‘一年一个样’,实现环境短板问题的‘三年一扫光’。勇当全省全国‘双碳’先行区,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让国际化、高品质的’城市客厅‘与诗意栖居的’新江南人家‘交相辉映,一座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许峰表示。

今年,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建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5个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

江阴围绕发展目标,启动建设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并推出“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迭代升级“暨阳英才计划”,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科创江阴”和长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区。

在许峰看来,无论是壮大发展民营经济,还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下好招智引才、招商引资“两手棋”,都离不开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让人才招得进,项目引导得来。

记者注意到,江阴在全面提档升级“暨阳英才计划”中明确提出,聚焦研发孵化、产学研、投融资等人才创新创业所需,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支持;对“双创”人才、“双创”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以及各300方米、500方米的创业启动场所。

同时,对于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研修培训、交流联谊等生活方面问题,江阴开发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引进专业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一卡通办,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除此,江阴还在加强政策供给、提升服务保障和强化企业培育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出台优化创新创业政策。

在营商环境上,江阴打造出“一扇门办”所有事、实行“一网通办”集成服务,以及“拿地即开工”等,全力当好有温度的“金牌保姆、金牌店小二”,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让产业变得“轻、新、高”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更高端。这是江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新举措。

记者来到远景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看到,全国首条大尺寸NCM软包量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自动化率超过95%。

“我们总投资230亿元的远景AESC智能电池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经投产,布局了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条技术路线。”远景AESC中国区制造副总裁张宏杰说,二期工程也将在今年启动建设,待项目全面达产,预计每年可满足40万辆新能源车的使用需求。

目前,这个新建产业园以远景科技集团为龙头,振江新能源、恒润轴承、安尔姆叶片等企业为支撑,申桦密封、氢能利用中心等为补充,一个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江阴产业新地标。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南侧,原先一处闲置多年既“重”又“旧”的老纺织厂,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导入国际创新资源,已经变身为工信部、江苏省重点工程项目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

“我们将依托麻省理工优势学科以及国际化的孵化团队,持续导入国际前沿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清洁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加速推动一批优质项目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对接,促进江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让产业变得‘轻、新、高’。”该创新中心主任曹夏说。

江阴国家高新区秉承“高”“新”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产业为强区之基,已初步形成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主导,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工业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城市服务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下一步,江阴将按照“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要求,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中的应用,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产业,建设数字园区、培育数字企业,让江阴经济加快转入数字时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