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11日讯 上海疫情至今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为什么此次上海疫情防控难度大?上海为什么依然坚持“动态清零”?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不能居家隔离?面对大众的疑问,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进行了回应。

上海疫情防控为什么难度大?

梁万年表示,上海这次疫情,首先是流行株是奥密克戎BA.2,传播速度比以前的变异株都要快,隐匿性特别强,无症状和轻症占比非常高,防控起来有难度。其次,早期传播链还比较清楚,但逐渐出现一些社区的传播,目前上海绝大部分社区都有病例,已经是广泛的社区传播。

此外,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时,2500万人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某一动作,对各方都是非常大的挑战。第四,有三条防线的压力,防市内扩散、防溢出、防境外输入。

梁万年表示,现在我们已经把感染者指数式快速上涨的势头进行了有效遏制,但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上海每日报告的感染者数量仍在高位,疫情形势仍然是严峻复杂的,绝不可掉以轻心。

为什么要坚持“动态清零”?

梁万年分析,虽然上海市报告的感染者数量处于高位震荡,但按照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的指数型增长的参数来看,没有出现指数型上升态势,表明采取的防控措施遏制住了指数型上升的势头。他表示,上海疫情处在关键时期和胶着状态,不进则退,要牢牢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坚定执行‘动态清零’是最佳选择,也是最佳方案。” 

上海有能力“动态清零”吗?

上海具备“动态清零”的能力。梁万年分析,只要把传染源控制住,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就可以实现“动态清零”。如今,我们有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技术,抗疫的武器更为强大,能尽早将感染者识别出来。上海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加上全国各地的支援,能够做到对感染者和可能的感染者进行有效收治和隔离。此外,随着疫苗接种不断推进,易感人群将得到进一步保护。

上海疫情什么时候出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梁万年认为,这基于防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落地。目前,全市在对居民进行多轮核酸检测筛查,目的就是把传染源都找出来,并做好隔离和救治,管理好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当所有传染源都做好了隔离和救治,新增的感染者都来自监测人员,就实现了社会面“动态清零”。

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人为什么不能居家隔离?

梁万年表示,第一,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快,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在家隔离,可能对家人造成续发性感染,导致广泛传播、“动态清零”时间拉长,短时间内不能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第二,从全球流行情况看,科学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同样有传染性;第三,居家隔离需要条件,要保证家庭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同时监控感染者病程的发展。老年人等如果居家隔离,对他们病情的发展可能无法做到及时监控和发现。‍

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但国内外众多研究也显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下水道、通风系统等设施设备存在传播风险。上海人口密度大,还有很多塔楼、城中村,一些家庭共用卫生间、共用厨房,流动人口也多,如果其中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通过接触又会快速传播,防不胜防。

对于婴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有的确实无法实现集中隔离,对此要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判断,保证其居家隔离具备相应的防护条件、能够实现连续的病情追踪管理。

未来上海疫情防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哪些?

梁万年表示,首先,如何真正实现“床等人”,不论是方舱还是定点医院,都要有足够床位收治,防止出现“人等床”。同理,要全面、准确识别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不能出现漏掉的情况,在识别出来后,实现隔离点的“床等人”。

第二,现在主要是家庭内传播,但是上海有很多大型企业,工厂人数特别多,这些企业又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经济社会运转所需,对此必须要强化闭环管理,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万一有闪失,一旦出现传染源的引入,就可能形成局部的疫情暴发。同样,把学校、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等机构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防守,实行闭环管理。

第三,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群、儿童、患有基础疾病人员的疫情防控。上海60岁以上人群比例较高、绝对数大,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紧迫性,制定各种办法,如进一步强化疫苗接种,尤其是强化全程疫苗接种率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效的疫苗接种可以有90%以上的效率来防止重症和死亡。

第四,关注保障上海城市正常运行的人员,比如水电气维修保障人员、快递小哥等,落实责任确保这些人群不被感染,一旦感染能够快速发现。确保2500万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始终是重点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老百姓正常的医疗卫生需求供给,关键是怎么快速有效落地。同时,也要确保儿童免疫规划、妇幼卫生保健等工作按照程序和要求执行。

同时,上海当前也面临着外防输入的挑战,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每天都有许多境外航班进来,外防输入的工作就不能放松,始终要坚持人物同防。

上海解封标准是什么?

梁万年解释,解封包括多个层次。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按照国家有关防控标准和规范研究解封标准,按照相关要求,在一个区域中,把社区分成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当社区一个个解封后,城市面就解封了。他强调,解封有条件和标准,要保证传播链被切断、没有持续传播,新发现的感染者都是在视野当中,而不是主动就医发现或视野外出现的。

面对疫情中国为什么不“躺平”?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疫情防控策略方面存有争论。梁万年表示,其一是“围堵”,即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疫情发现一起、切断一起。另一类是“缓疫”,即“退了一个阵地”,站在医疗卫生资源不被挤兑的目标线上来制定防疫措施。这种防控策略允许疫情发生,当出现疫情所导致的医疗卫生资源挤兑时,再考虑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这也是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用的防疫政策。

“不同的理念决定了不同的策略。”梁万年指出,从更高一层的思考来看,防疫策略的差异取决于防控理念的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就采取了坚定措施来围堵疫情的传播。中国仍然有时间窗口和机会,有能力、有基础、有“工具包”来坚持“动态清零”。“动态清零”并没有追求“零感染”,也不是追求“零容忍”,而是追求及时发现、快速扑灭,不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和规模性的疫情反弹。“躺平”肯定不是中国的选择,用好“动态清零”就能以极小的成本来获取疫情防控最大的效益。

(编辑:吴佳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