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4日讯 上海24日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最新情况。

4月2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其中541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816例确诊病例和19421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累计死亡87例 只有5例曾接种疫苗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共有死亡病例8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1.10岁,最大101岁。上述病例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晚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等),肝硬化终末期,糖尿病、尿毒症等。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基础性疾病导致。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一般来说,高龄老人免疫力低、体质弱,是新冠的易感人群。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增加救治难度。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对于防止感染者转变为重症具有重要的作用,上述病例中,新冠疫苗接种率低,只有5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

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增配重症医疗团队,畅通转诊通道,早期干预高风险患者,防止轻型转重型,减少重型患者比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强基础性疾病的专科化管理,做好疑难病例的会诊与指导,尽最大努力降低病亡率。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尽快接种疫苗。

部分建设工地、企业等聚集性疫情有所抬头

赵丹丹表示,从近阶段的疫情数据情况来看,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还是比较多,处于高位波动状态,主要是在部分建设工地、企业等聚集性疫情有所抬头。因此,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上海疫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

从近期疫情数据的分析来看,新报告的阳性感染者,在闭环隔离管控外发现的比例逐渐降低,总体是在封控区、管控区、集中隔离点内发现。从绝对数量看,昨天的新发感染者数量较前一天下降了1733例。

针对建设工地、企业等聚集性情况,上海市、区两级防控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四方责任”,加强健康监测和人员筛查,做好有关区域内的环境消毒,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

上海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深入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进一步巩固扩大清零攻坚工作成效,上下同心、共同努力,推动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近两日重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加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表示,这两天重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本轮收治的重症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较高,目前在市级定点医院患者中,70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三成;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比例比较高,超过60%,其中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的占比四成,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这类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率比较低。

王兴鹏表示,对此,上海汇集全市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的360余名重症医学专家,加上外省市支援的专家,共同组建了9支重症救治团队,进驻8家市级定点医院,配齐设施设备,满足临床救治需求。

调配市级医疗资源支持市级定点医院。成立了15个专科53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市级专家团队,利用紧急开发的会诊平台系统,对市级定点医院重症患者实施清单式管理,每天固定时段进行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一人一策开展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成立了由300余名专家组成的8支市级专家救治组。每支专家组包干负责2个区的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与区级专家组协同开展联合会诊,指导做好相关救治工作,并将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

上海构建“15分钟核酸服务圈”

为进一步提升核酸采样能力,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市民核酸检测需要,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启动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优化布局工作。围绕方便市民、快出结果、优化服务的目标,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布局。

根据统一部署,各区将按照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均衡化、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和功能定位,在居民区、交通场站、办公区域周边、学校、大型商超、大型户外场所、建筑工地等区域布局采样点,构建“15分钟核酸服务圈”。目前,奉贤、长宁等区的部分便民采样点已经率先投入使用。

(编辑:董小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