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友根攀爬巡查观察线路状况。中国网发 徐国和/摄‍

天刚亮,浮梁县蛟潭镇光明村村民洪有根就骑着电动车沿着山间小路赶往皖赣线上K382+600至K383+060处二级防洪点进行值班看守。

初厦的皖赣山区显得格外宁静,大约50多分钟,洪有根来到大山脚下一处防洪看守点,整理一下着装,与另一名看守员交接好班后,开始了当天的看守工作。洪有根所在的防洪看守点地处皖赣线山区,线路两旁为高堑坡地段,坡率大,坡面喷混防护,易发生起鼓开裂等病害。为了确保铁路安全畅通,鹰潭工务段景德镇路桥车间在此处设置防洪点,由三名看守员轮流看护,他们时时刻刻睁大着双眼,盯着高堑坡地段的任何“风吹草动”,为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默默坚守。

洪友根与途经列车作业联控。中国网发 徐国和/摄‍

看守棚设在线路边上,离堑坡中轴线不足百米。由于条件艰苦,安全压力大,所以这处防洪点的看守人特别辛苦。看守人员三班倒定时出巡,按巡查图巡线巡山。 看守员要严格落实守机联控的汛期“非常制度”。途经该区段的各趟列车通过前,认真确认质量,并将结果用对讲机通报给机车乘务员。列车通过看守点时,与司机再次确认列车通过该段线路速度,督促司机加强瞭望,并立岗接车。一个班次下来,呼唤应答成百上千次,来回上百趟。

完成巡线全身湿透的洪友根用山泉为自己降温‍。中国网发 徐国和/摄

相对于频繁的呼唤应答和走线巡查,夏日的蚊虫对看守人员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即使是全身涂抹防虫药品,穿着厚厚的衣服,蚊虫都还能隔着衣裤叮咬,身上“浮肿处”此消彼长,一瓶满满的清凉油一两天就“告罄”了。暴露在外的手和脸更是频繁被“骚扰”,驱蚊虫就成一项比拼体力和耐力的活儿。即便是在室内间休,点燃着的蚊香都不能完全驱赶蚊虫。值守期间,不能睡觉,不能看书,更不能玩手机,要绷紧神经随时观察列车是否经过,为了打发难耐的漫漫长夜,洪有根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和对讲机,在看守栅前后百米的范围内反复踱步、用冷水洗脸,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洪友根在防洪巡线点签字。中国网发 徐国和/摄

洪有根说:“我在这个防洪点值守五年多了,几百个日夜交替,已经与这里融为了一体,适应了荒野的孤独和无聊的环境,熟悉了途径该段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即便是经常调图我只要当班3天,就能大致推测列车到达此处的时间。根本不需要手表之类的计时工具,每趟运行的列车就是我的‘手表’。”

与寂寞相伴的还有恐惧,在巡线遇到野猪、兔子、夜猫之类的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遇到毒蛇、蜈蚣、大蜘蛛。记得刚来巡线不久,值夜班的洪有根在路上与一条长约3米的毒蛇“遭遇”,紧张的洪有根吓得动都动不了,感觉自己被施了魔法,冷汗顺着脖子直流。短短的几秒仿佛过了半个世纪,所幸毒蛇对他毫无兴趣,一溜烟就走了。此后的两年多里,洪有根夜间值班时就喜欢手提一根木根壮胆。

洪友根在防洪点立岗接车‍。中国网发 徐国和/摄

“越是雨天越要睁大眼睛”,洪有根说,由于近期降水量大,线路的路基含水量局部已处于饱和状态,他每天都要把对讲机别在胸前的口袋上,戴上防护信号用品顶风冒雨,执行对线路的雨中、雨后检查,一遍又一遍地下天沟爬边坡,一处不漏,随时掌握雨水浸泡后的线路变化和边坡变化。由于看守点远离村庄,即便抄近道走山路至少要1个多小时,他们每天就自带干粮默默地守护防洪点上。 “这粽子是我老婆包的,蜜枣馅的可甜了。”端午节,洪有根从口袋里掏出粽子就着山泉解决了午餐。(通讯员:胡建刚 徐国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