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方法是什么
中医内治法:一人一方 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定位上涉及五脏,以脾肾为主,认为本病多是由水肿、淋证、腰痛等病日久迁延的结果,可呈虚损表现,应属于中医“虚劳”、“关格”、“溺毒”范畴。
肾病在临床上通常分为7个证型,即脾肾两虚、湿浊内停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临床上将中西医结合运用到治疗中,分别采取补脾益肾、降浊、利水、化瘀、熄风等原则,组成了多种适合的方剂,进行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一时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展,中医药针对慢性肾衰已不拘泥于辨证治疗,而是辨病、辨证、现代中药药理三者相结合进行论治。依据现代药理研究,摒弃药物的毒性作用,具有靶向性。
中医外治法:多途径给药 综合治疗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虽治在外,无殊治内”。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应用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多种给药途径,疗效显著。
中药浴足:研究表明,中药浴足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中医需依不同疾病、不同辨证、不同季节而选用,为个性化、个体化治疗,在慢性肾脏病治疗方面疗效卓著。
中药结肠灌注透析:采用大容量透析液恒温导入装置进行肠道清洗、结肠透析、结肠给药,安全、无创、低成本、疗效肯定。作为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后的第三种透析治疗方法,中药结肠灌注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临床作用。
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水肿期:①风水相搏: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车前子、麻黄、石膏、白术。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以温阳解表散寒。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
②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生姜、大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而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据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白逐渐减少。应用本方时,黄芪量一般小于30g,不宜大量。个别病例由于黄芪量大,反见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对于肾炎水肿患者,由于肺脾气虚,表气不固常自汗出而易感风寒者,常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即本方加防风。为加强防己黄芪汤的利水消肿作用,常于本方加车前子、怀牛膝。春泽汤是在五苓散化气利水的基础上,再加人参以增益气之力,本方气味平淡,无壅中之弊,药后常使尿量增加,而水肿消退。由于本方益气活血、化气利水并进,故可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
③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偏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大香、大瓜、甘草、白蔻仁。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车前子。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临床脾肾阳虚往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临床治脾不宜忘肾,温先天以暖后天,治肾不宜忘脾,温后天以暖先天。故两方临床上需结合化裁,以治脾肾阳虚水肿症。两方皆为辛温助阳散寒利水之剂,水肿消其大半,则应易真武汤为济生肾气丸法,以阴阳双补,阴中求阳。化气行水,勿致辛温劫伤真元。
④气滞水停:治法:行气利水。
方药:导水茯苓汤加减。茯苓、泽泻、麦冬、白术、桑白皮、紫苏叶(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芯草。本方是行气利水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肾炎水肿证属气滞壅塞不通,水道因之不利。宗“气行则水行”之旨,本方行气与利水并进,行气之中又重在宣降肺气及疏理脾气,俾肺得清肃,脾能健运,则水湿自去。方中桑白皮清肃肺气,大腹皮、槟榔宽中导滞,陈皮、砂仁、木香、紫苏叶,斡旋中焦气机,茯苓、泽泻、灯草淡渗利水,白术、木瓜燥湿醒脾,麦冬清热养阴,以防利水伤阴。气滞水肿者运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骤增,水肿迅速退。
⑤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利水。
方药:三仁汤加减。淡竹叶、川朴、滑石、通草、法半夏、白蔻仁。苡仁、杏仁、车前子、白茅根。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气,蔻仁芳香化湿畅口,苡仁渗湿导下,配以半夏、川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奏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效。淡竹叶虽利尿作用弱,但增加尿中氯化物的作用较猪苓、黄芪、木通还强。滑石、通草有明显的利水作用。此处不用疏凿饮子,八正散清热利水者,缘慢性肾炎,正气多虚,不耐损害也,此处取三仁汤芳香清化、使气清湿去,而无苦寒伤阴败胃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