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杭州举行的“十四五”数字经济战略与发展研讨会上发布了《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数字经济在创造新增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应深度挖掘数字平台灵活就业的巨大潜力,同时应关注数字经济新职业保障。
《报告》认为,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个人生产力将极大提高,更少的人从事纯生产制造类行业,更多人将从事研发、创新等技术类岗位和满足人们生活休闲娱乐需求的服务业岗位。
《报告》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一些发达经济体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制造业领域工作岗位的流失。然而,技术进步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提高生产率及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机会。
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例,这是数字经济时代衍生出的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典型行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数字文化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这四个典型领域总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
《报告》发现,数字经济新就业模式将对就业形态带来全新影响:既带动了就业市场弹性提高,加快了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升,但同时也加大了就业岗位的两极分化和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不断进步,一方面逐渐对中高技能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显著替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众多普通就业岗位,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这些被挤出的低技能劳动力面临失业和转型压力,可能转向从事电商平台、外卖骑手等新型服务业,就业服务化趋势加速。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区域流动方面,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扩张速度显著高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明显高于内陆城市,人口极化现象突出必将带来数字经济人才结构性不平衡。产业流动方面,人才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数字经济人才供给不平衡问题,影响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此外,我国教育体制以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导致现阶段既了解传统行业技术、业务流程与发展需求,又能够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有融合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且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需要更为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数字经济是推进我国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与创新引擎,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恢复期,除了继续保持财政、金融政策和就业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稳传统、创新兴两个方面。稳传统,即重在保护传统商业系统的完整性和再塑生机;创新兴,即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最大化的创造多样丰富的数字化就业机会。
腾讯集团公共事务部高级研究员翁航介绍了腾讯生态在数字经济就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在2020年衍生就业机会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其中,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促销费、稳就业作用,小程序开发、产品、运营等工作机会超过780万个,同比增长45.6%。2020年初新上线的微信视频号也在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面产生了超百万个就业机会。
在线上支付、小程序、智慧零售工具以及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工具支持下,数字生态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妇女、退伍军人等就业重点帮扶人群打开了就业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帮扶人群在数字生态中就业。数据显示,2020年微信小程序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就业者占比达47%,微信视频号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占比达到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