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2021年的暑假,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滨州市等地打破思维定式,推动更多文艺资源加入到服务“朋友圈”。特别是聚焦青少年的教育审美需求,齐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服务出新意的同时,联合院团等机构,推出艺术精品体验课,极大调动了孩子及家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
戏剧原来如此
《江姐》《沙家浜》……7月1日晚,济南梨园大戏院,山东省京剧院策划排演的红色经典京剧演唱会亮相。观众席第一排,安佳瑶跟妈妈坐在一起,看得聚精会神。
12岁的安佳瑶,过了暑假就该读初中。平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打打闹闹。“今天在现场看了京剧演出,感觉听不大懂台上的人在唱什么,但是曲子特别好听,那个鼓敲得很有节奏。”安佳瑶说,以前从没来过剧场,感觉唱戏是很神秘的事,现在知道了,戏曲原来如此。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融合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阵地的传统服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需要借助新的技术、理念,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济南市解放路25号的沿街门头房,让周边群众特别期待。所属单位山东省吕剧院已经列出计划并开始实施:全部腾空,建设吕剧公益空间。
“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演出,而是多维度的戏曲体验空间。”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孙香兰说,利用演出的机会,院内这两年多次组织观众调研,发现大家反映最强烈的,还是“如何更进一步接近吕剧”的问题。
投石问路。今年暑期,山东省吕剧院特别安排了多场少年儿童走进吕剧排练厅活动。来自济南部分中小学的孩子,在家长带领下走进山东省吕剧院排练场地,近距离看吕剧名家表演,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的宝贝剧场,进入暑期后,每场演出观众席都会迎来大批“熟面孔”。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相关负责人任晓坪介绍,院内编演的儿童剧,围绕家长和社会最关注的题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现,在业内积累了很多粉丝。有的孩子,从三四岁的暑期开始看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出,现在已上高中。
非遗十分好玩
7月下旬,受疫情影响,公共文化场馆的部分线下服务被取消。
为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山东省文化馆及时策划,利用“礼乐云”数字文化馆平台,面向全省推出“天空有朵非遗云”系列活动。王青阳和女儿陈梦冉,就是受益者。
“不需要下载客户端,用平板电脑打开山东省文化馆网站,直接就能学。有不懂的地方,教学课程还能回放。”王青阳说,疫情防控态势紧张的时候,很多景区、商场都不敢去。闲在家中,无意中看到朋友圈有人说线上非遗课堂很好玩,就试了试。没承想,第一堂课的剪纸内容看完,女儿就喜欢上了,嚷嚷着买了一套手工制作包。
滨州市文化馆为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早早推出非遗大课堂线下活动。后因疫情影响,改为线上进行。
滨州市文化馆馆长李晓静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要提质增效,必须要坚持需求导向。暑假和寒假,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节点。这几个月,放假在家的孩子,面临去哪里、干什么的问题。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阵地,理应有所作为。
7月至8月,济南市文化馆将服务重点转移到乡村和社区。
馆内组织若干支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分头走进济南南部山区的部分村庄,手把手教孩子们体验非遗。有的课程,原本是一上午时间,结果孩子们缠着不让志愿者走,就改成了一整天。面塑、吕剧、山东快书……孩子们跟着辅导老师一边做,一边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术别有韵味
8月24日,山东美术馆2楼展厅,一年一度的山东高校美院优秀作品展正在展出。临近开学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张艺,专门到这“放松一下”。
“有些作品看不懂,但大部分油画都比较喜欢,很写实。”张艺说,学校老师经常告诉他们,要多到美术馆、博物馆看一下。艺术欣赏的过程,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感受一种氛围,提高审美水平。
今年暑期,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战线聚焦美育培养,延伸服务范围,将美术、书法等展览活动引入场馆,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样的休闲选择。
潍坊市图书馆推出手工艺体验活动,孩子们制作的泥塑等红色主题作品,被精心策划成一场展览,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的亮丽风景线。
潍坊市图书馆馆长郑晓光表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阵地是美育实施的重要依托力量,应当尽最大可能发挥文化场馆美育功能,创造条件使中小学校学生能够欣赏到优秀的音乐、美术、戏曲等展演,拓宽美育渠道,深挖美育资源。
山东省文化馆美术摄影部主任王竞艺认为,利用寒暑假,让孩子们接受美育知识,很有必要。当下,很多学校的青少年课业负担重,缺少系统接触美术等文化艺术的平台。公共文化阵地可以整合资源,发挥自身既有优势,特别是门类齐全、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组织系列课程、活动,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同时还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