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开展扶贫工作 村支书立下这几条“规矩”

刘书月(右一)和刘顺希(右二)经常到村民家走访

以前,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家家守着一亩三分地,致富想法也较为保守,导致收入来源单一,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如今,在驻村扶贫队的帮助下,村里引进项目,改善了居住环境,村民们变输血为造血,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村里“两委”立下不成文的“规矩”,谁家来了客人,干部不陪客,谁家有了红白事,干部不随礼,全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操办。

立规后,大家省去了各类麻烦,不比大操大办,比起谁在外面打工赚钱多,全村合力致富。

【改变】

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

现在开始比谁赚钱多

昨天清晨,伴随着一场小雨,刘井固村从凉爽中苏醒。

一大早,村支书刘书月就让河南商报记者和他一道去贫困户刘长峰家看看,刚一敲门,院内就传来“嘎嘎”的鹅叫声。开门的是刘长峰的父亲,老人自称今年已经80岁,儿媳妇有精神疾病,儿子收废品收入也有限。

“扶贫人员到村后,根据我家情况,给予农村低保、新农合补贴、到户增收等8项补贴。”刘老先生称。

刘井固村目前有9户村民没有脱贫,其中不乏“五保户”和“因病致贫”的困难户。多年来,刘井固村为何积贫?村支书刘书月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积贫的原因之一就是村里农田地质好、产量高,村里的男劳动力只守着这一亩三分地。

“但是种地的收入是有限的,1年下来每亩地产出只有1000多元,长期以来,指着田地过日子,收入来源太单一。”刘书月说。

他说,积贫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胆小不敢投资,等到想投资建设了,村里土地紧张了,“说起来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扶贫人员驻村后,引进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指导大家靠劳动增收,这两年村里人的想法也开始改变,年轻人开始比谁在城里打工赚钱多,围绕锅台转的妇女也开始进厂打工。”刘书月说。

他认为,村里人现在比前些年钱袋子鼓了,以后比现在还要强很多。

【纠正】

办事不是靠吃喝

村民待客村干部不再作陪

在农村,谁家来了客人一般喜欢让村里有威望的人陪同待客,村里的干部因此时常要被叫去“组饭局”。不仅如此,哪家娶了媳妇嫁了闺女也会让村干部“露脸”捧场。

刘书月称,这些习俗会产生一个问题,你去这家,那家也会叫你,一碗水要端平,你能不去?

当上了村支书后,他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村“两委”不能去村里人家陪客,陪客人可以让家族有威望的老人去。遇有红白事不能随礼,这些全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操办。

“同样,村‘两委’成员娶媳妇嫁闺女也不得接受村民的随礼钱。”刘书月说,“刚开始有群众会议论,家里有客人来了,村领导都不来,逐渐地大家也都习惯了。”对此,村主任刘顺希说,过去,谁家有白事儿,比着请戏班子唱戏,大操大办,“花那钱有啥意义,净给群众增加负担。”

在刘顺希看来,“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群众不再相互比,可以省下很多钱。“村干部为大家服务办实事儿,不是靠吃喝。”刘书月称,最近村西头一个村民得了重病需住院,村主任忙着跑前跑后争取资金帮助,“大家有啥事也公平了,没有啥意见了,也好开展扶贫工作了。”

“村干部从自身做起,带头移风易俗,不捧场不是不给面子,该成亲戚的跑不了,有事了就解决。”刘书月称。

村里没了那么多麻烦事儿,大家的心思也就花在致富上了。“现在大家都去搞经济了,年轻人去城里打工,老年人在家看家护院。”刘书月称。

【约束】

村里任何建设项目

村干部都不得插手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刘井固村也赶上了“飞速发展”,泥土路需要硬化、基础设施需要更换,刘书月提出,村里的任何建设项目,村“两委”不得插手。

“有人说我不像村支书,别村的村支书看着牛气得很,自己村的工程自己不干预,憨。”刘书月笑着说。

他说,扶贫以来,村里建设的项目比较多,农业开发、项目引进、电力设施、街道硬化等,得让外面专业的人来做,要是让干部去参与,群众就要怀疑了。

村里项目让外人包,村里人想干也不行。

“村里人很多都是做装修、工程的,让村里人去干,如果偷工减料,就不好看了。”刘书月称,干部不参与项目坚持了多年,谁有疑问都可以去落实。

就这样,村里花小钱村“两委”可以定,花大钱就要开群众、党员会决定。

“村里稳定也就在这些事上了,人心稳定了,大家没有那么多闲工夫讨论这些,岂不忙着赚钱致富?”刘书月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