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51场新闻发布会。邀请我省支援湖北武汉的医疗队队员代表回答记者提问,重点介绍方舱医院、中医诊疗和重症救治相关工作情况,讲述医护人员在湖北武汉一线的战“疫”故事和感悟体会。

不辱使命 告慰父亲

赵松(河南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暨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郑大一附院副院长) :

记者朋友把我们叫做“同乡英雄”。我想,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武汉的确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对于使命担当,对于医者仁心,我们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于2012年,2014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验收,是我省唯一的国家救援队。

2月5日23时,救援队开始在江汉方舱医院收治患者,成为进驻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第一批国家救援队。当晚12名医师即全部参与患者救治工作。根据安排,分管江汉方舱医院东区430张床位。在方舱医院,我们实地察看布局和各项设施,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参加江汉方舱医院日常医疗工作会议,分析讨论解决方舱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救治工作开展期间,我们始终把科学施策、精准防治摆在第一位,累计收治患者523人,占该方舱医院的28.3%;治愈出院患者401人,占该方舱医院的30.2%;转出患者122人(重症患者16人,合并症患者36人,休舱转出核酸检测阳性患者70人),占该方舱医院的23.4%;进行CT检查929人次;我们成为入舱时间最长、分管区域最大、分管床位最多、收治病人最多、病历书写质量最优医疗队。实现了江汉方舱医院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全体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有很多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这样两个青春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我院护士刘晓慧和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刘晓宁是年龄相差一岁的“90后”姐妹,两人相隔一天奔赴武汉,在武汉离得只有短短几百米,但是也只是隔窗见过一面,透过厚厚的玻璃窗,隔着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相互“加油”鼓劲儿!她们同为白衣天使,联手把最美的青春书写在武汉战“疫”的最前线。

类似的感人故事在我们队伍中还有很多,比如有舍下妻子和8个月大女儿,党员父子齐上阵的院感医生娄昊;有一家三口都在战疫一线,彼此相互扶持的90后护理队员郭玉凰;有舍小家为大家,慷慨赴一线的医生队员单迎光。还有同是医务人员的夫妻档,妻子身怀六甲,4月即将临盆,暂时放下对爱人的牵挂,决然选择赴身抗疫一线的护士李龙。我们每名队员都有自己的泪点可戳。

说起我父亲去世的事,当时很突然,我父亲卧病在床四年之久,在医疗队出发前夕已经病情危重,但是我还是决定要求前往武汉一线展开救治工作。临行前,我在病床旁看望了沉睡中的父亲,想不到我这次推门而去与父亲的无声告别,竟成了永别。

2月19日上午10点51分,我父亲不幸去世。“不发讣告、家里不设灵堂、不送花圈、不收任何人的礼金,一切从简,不给领导找麻烦,当前疫情非常时期骨灰盒暂存火化场。”这是我当天向后方发出的唯一一条微信消息。

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情绪,我默默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进去的一刻,当小小的空间只剩自己时,我忍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痛哭。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我还带着队伍在前线,我要把这个队伍带好,我知道救援队45名队员安危是我的牵挂和责任,我知道自己肩负使命有多重,在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中,我只能依靠全负荷的工作重压和疲劳感缓解思亲的悲痛。随后,我走进会议室,组织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培训会,接着又去参加国家卫健委的相关会议。把对父亲的思念和哀悼深埋心底。

现在,我带领队员们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我和队员们做到了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我想对父亲说,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为国家医学事业再立新功。

战疫经历 感触深刻

孙威(河南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处处长):

回想起我们在武汉的战疫经历。我最大的感触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队员们的英勇无畏;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

我们自2月15日上午接到命令,4个小时在郑州紧急集合,12小时冒雪到达武汉,33小时进入方舱医院工作,3月19日返回郑州,34天战斗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累计管理患者402人,其中治愈出院267人,分类转出135人。

面对3个省辖市、20个单位的105名队员,如何快速融合、形成战斗力,确保零感染、打胜仗?我们的做法是将党支部建在火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迅速成立第八批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三个党员突击队。成立3个医疗小组、1个感染管理小组、10个护理小组,实现组织高效运转。先后召开党组织会议39次、上党课14次、重温入党誓词4次、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3次,火线入党71人。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长是党员、率先到方舱医院探路的是党员、做抽血咽拭子等最危险工作的是党员。

我为我们的队员们英勇无畏感到自豪。来自漯河的共产党员宋二军,在妻子已经到孕晚期,随时可能分娩情况下,坚决请战,义无反顾来到武汉,第三天女儿出生了,他给女儿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宋原鹗。来自许昌的90后的邵瑞彬光荣地火线入党,她说“我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关键时刻往前冲’的资格”。每一名队员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方舱医院作为一种战时医院,没有正规的隔离病房设置,医护人员和病人完全泡在一起,感染风险大,防护要求高。

我们主动联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委吴安华教授专程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培训。集中穿脱防护服示范,分组穿脱演练,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组织率先进舱队员讲述进舱真实感受和舱内防护技巧要领和注意事项。抓紧制定感染防控管理铁律三条、队员防护操作流程三条、注意事项九条。实施感控督导员制度,做到班班跟、人人查,累计共跟班138次、指导688人次、工作时间306小时。院感组长乔瑞云被战友们亲切地成为“战地守护神”。自主开发“河南援鄂第八批医疗队每日健康监测”小程序,队员每天测量体温两次并上报,严密监测队员的健康状况。

在34天的战斗中,我们累计进舱792人次,累计在舱内工作超过4752小时,调整处方1145人 、CT 检查332人,核酸检测992人,发放药品14463次、餐饮生活物资67550份,发(送)检验标本、采样管等12159次,办理病人出(入)舱878人、整理病例1532份。大家用必胜的信心,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服务患者。我们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圆满完成支援方舱医院工作任务!

我们在武汉的日子,也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在武汉的冰天雪地里,我们喝到了热乎乎的胡辣汤,吃上了热腾腾的烩面,这家乡的味道,让我们心里无比的温暖。在隔离期,我们收到了省主要领导的联名慰问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我们的艰辛努力,全体队员深受鼓舞。

三个关键词:高效、团结、感动

刘文涛(河南省第十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管技师):

我带领的省内首批援鄂医疗影像技师队也是河南省第十三批援鄂医疗队。2月22日,作为队长,我和其他29位队员连夜集结赶往江城武汉,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度过了难忘的24个日日夜夜。回顾这场战役,队友们分散且工作量大,我想,让我们临危不惧、高效工作,圆满完成使命任务的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

首先,队员们火速集结。我们第十三批医疗队共有30名队员,其中8名来自省直医疗单位、12名来自郑州市各级医院、10名来自洛阳市各级医院。2月21日下午6点接到医院通知,22日下午2点,大家就火速到省卫健委集合,下午4点半,我们坐高铁赶往武汉,傍晚6点20分就到达武汉了。

其次,领命后即刻建立机制。在高铁上我们得到指令,要四家方舱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分别是江汉武展方舱医院、青山武钢体育场方舱医院、硚口武体方舱医院和江夏大花山户外运动方舱医院。

任务来得急,但是大家都没有丝毫胆怯。在火车上,我们即进行了分组,依据方舱收治病人量,由我带领15名队员,支援江汉方舱;由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王永峥带领5名队员,支援硚口方舱;由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王宇同志带领5名队员,支援青山方舱;由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王宏超同志带领5名队员,支援江夏方舱。

抵达后迅速建章立制。2月22日当晚,抵达武汉后,在分队的基础上,大家研究决定实行队长负责制,队内党员配合队长协调工作,各队因地制宜制定涵盖安全、防护、作息等细则内容,建立了人员培训、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物资调配、生活保障等工作生活制度。

第二天,30名队员就按照分工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一直到3月10日,全部方舱医院休舱。期间,大家以饱满的状态高效运转,圆满地完成了支援任务。

第二个关键词是团结。

与我省派出的其他医疗队相比,我们第十三批医疗队有点特殊:30名队员分别来自省内25家医疗机构,到武汉后,又分到4家方舱医院工作。但是大家团结一致,配合默契。

2月25日,我们又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

我们4支小分队接手4家方舱医院的CT设备检查和操作任务后,各队因地制宜制定出最优化的检查流程,包括机房感控、患者射线防护等,每天需要身穿两层密不透风防护服,为确诊患者提供最准确的诊断。每天连续4个小时的工作,是对队员体力的考验,也是对队员精神意志的考验。

大家在忙碌一天,回到各自驻地后,每支队伍在队长的召集下,大家又通过视频、电话,汇报当天的工作情况,检讨得失,总结经验。4支队伍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大家心在一起,互相鼓劲,充满了力量。截止3月10日,全队累计检查患者1797人次。

休整期间,3月15、3月16日江汉方舱队伍临时接到协和医院求助,再次入舱为江汉方舱医院后勤、安保、保洁人员做新冠肺炎CT筛查工作,共检查310人次。

医疗队工作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前方指挥部的充分肯定。郑州市三院放射科技师郭松同志,2月21日晚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那一天他的孩子刚满16天,但是想到支援武汉的任务,毅然决然的告别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当时战况最激烈的风暴中心--武汉。他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河南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3月5日,郭松同志在火线迎来了第33个生日,同时也是他孩子的满月日。他的队长王宇前一天告诉我,我当晚就准备了一批生活物资,第二天与李彦乐一起坐车从江汉区方舱驻地来到青山方舱驻地慰问了青山的同志并参与了这个特殊的战地生日。

我们的队伍虽然是个很年轻的队伍,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八零九零后,但是都有一腔热血,听到祖国召唤毫不犹豫就奔赴前线,誓与疫魔死战到底。

第三个关键词是感动。

在一线,服务后勤保障的武汉当地人,用心照顾我们的生活,比如饮食问题,考虑到咱们河南人以面食为主,想办法抢购到两箱热干面暂时调节队员们的饮食,还弄了一个大锅为我们煮银耳羹,这些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真心为武汉,武汉真心为我们,两地人民携手共御此难。

亿万河南人民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在前线指挥部、专家组的指导下,我们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赢得了武汉抗疫指挥部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尊重,得到了方舱医院指挥部的通报嘉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家乡父老的期盼中,我们30名队员,为此次出征武汉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守护全体队员“零感染”

娄昊(河南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郑大一附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师):

自疫情开始,我们科室的全体人员均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为即将到一线支援的医护们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2月4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46人组成的援鄂抗疫医疗队,我也作为院感人员代表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 “战疫”,奔赴武汉疫情一线。

“零感染”的要求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节都不能犯任何错误。“零感染”的要求意味着不是我自己做好就可以,而是我们每一名队员都要做好。我不断的重复着“你们救治病人,我来保护你们”的话来给自己鼓劲、加油。队伍在方舱医院院感方面慎之又慎。首先是持续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队员防护意识。赴武汉救援之际和援鄂期间,我组织了多场次的新冠肺炎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在驻地积极开展实操训练,保证进舱人员人人过关,为全体队员及时更新讲解最新版院感防控流程与注意事项。

其次,全程跟踪进舱医护人员,坚持现场督导。进舱医护人员每日四次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我都会随队至方舱医院,领用防护物资后核查防护用品质量,确保每一位队员使用的防护物品达到要求,如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随时启用随队的备用防护用品;指导进舱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并要求自查、互查防护是否规范到位;医护人员出舱时,我一对一指导出舱人员,保证每个人无暴露脱除防护。

同时,加强驻地防护,严格分区、分通道管理。我们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入住同一酒店,院感人员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措施和流程,以预防队伍之间人员的交叉感染。为避免交叉污染,驻地设置了清洁、污染通道。要求进舱医务人员走污染通道步梯上楼;并培训专人对双通道(污染通道:楼梯间,清洁通道:酒店大堂、电梯)、每层走廊等公共区域、接送车辆进行每天3次的定时消杀处理;

同时,要求全体队员就餐时自备餐具,取餐后拿回房间食用,避免人员聚集用餐造成交叉感染的可能。

另外,在队员隔离期间我们毫不松懈,全体队员坚持每天测量体温,观察相关症状;我们每日进行汇总,随时关注队员们的健康情况。如今我们隔离结束,46名队员经过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和核酸检测,全体队员均为阴性,真正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河南的护士,真中!

赵秋珍(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漯河市中心医院主任护师):

第8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共有105位队员,其中护理人员80人,占76%,我被推选为护理组组长,从那一刻起,深感肩头千钧重担。

2月15日深夜抵达武汉驻地,当时还下着大雪,大家安顿好已是凌晨。2月16日上午,我们就接到江汉方舱医院的通知,第二天护理人员必须进舱开展工作。

我建立12个微信群,把80名护理人员分为10个组,每组设带班组长一名。通过群实现上通下达,进行分组、分工、排班、培训等,使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序开展。

我们的护理团队先后负责了两个不同内容的工作。

最初,根据分工,我们负责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综合护理工作。江汉方舱医院收治病人超过1500人,是最大的方舱医院,刚来时,每天忙碌到超越极限,有时候一天只能睡四个小时。

我们每天要负责1000多名患者的药物、生活用品、餐饮的核对发放,检验化验标本的统计发放,入舱患者筛查、出院患者登记,病历整理等海量繁杂工作。

虽然排班表上,每个入舱工作的班次时间是6个小时,但是我们至少提前2个小时开始准备。从进舱前的准备到出舱返回驻地至少是9个小时,队员们忍着缺水、缺氧、穿着纸尿裤等各种不适的状态坚持战斗。

入舱后的工作量很大,一上午都陆续有人来领取各种生活及医疗物资。上午10点钟,100箱中药到了,中药还没发完,口服药也到了,核对、贴标签、分装,需要一个多小时,口服药还没发完,患者的饭菜又到了,所有的饭菜、水果码到推车上像小山一样。在舱内,帽子、口罩和防护服“全副武装”,要完成这样强度的工作,艰辛可想而知。大家脚步不停,发饭、发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汗水顺着护目镜往下流,我们克服困难提高速度,把每一份生活物资,每一袋中药,每一片口服药,每一份饭菜都准时送达患者的手中。一个班下来,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疲惫不堪。

有次出舱时,我们一个男护士最里面的手套,因汗水的浸泡和反复运送物品已经磨烂了,洗手衣全部湿透,没有一片干的地方。

3月5日,随着其他医疗队陆续撤出休整,我们护理团队更换工作岗位,全面接管舱内80多名患者的护理,并开展高风险的咽拭子采集等工作。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做好专科护理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一位护理组长想方设法团购到马克笔、水彩笔等物品,在防护服上描绘出生动形象的各种图案,制作成表情包展示给患者,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有一次夜班,护理人员巡视中发现一位大爷因为担心自己的高血压会影响疾病的治愈,焦虑、失眠。护理人员一边安慰他,一边用专业知识,耐心解答,给出了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减轻了大爷的心理负担。大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说:“你说的真专业,河南的护士,真中!”。

这就是我们的护理团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守得住阵地,能打胜仗。我们队从进舱到3月9日休舱,累计护理患者744人次,服务时长3572小时,累计发放药品14463次、餐饮生活物资67550份,发(送)检验标本、采样管等12159次,办理病人出(入)舱878人、整理病例1532份,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的目标。我为我的团队骄傲,也为我们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感到骄傲。

推荐内容